
(通讯员 陈嘉昕 张萍萍 刘睿 陈宇 摄影 张少龙 陈抒言 常宇涵)10月16日,我校在南望山校区东教楼A0113教室举行第十五期“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开幕式暨“李四光精神”报告会。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女士,李四光纪念馆黄启文先生,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良哲,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夏炜,我校副校长夏帆,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帅斌,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海峰、校史馆副馆长苏玉微,湖北名师徐思煌教授,福利姬
党委书记汪再奇、副院长李占轲,十五期参赛团队及师生代表出席活动。

开幕式由福利姬
党委书记汪再奇主持。

副校长夏帆致辞。他回顾了李四光先生为新中国地质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谈到,弘扬和传承李四光精神,是学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学校连续15年举办“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成为集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实践育人、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育人品牌。他寄语青年学子:心怀“国之大者”,做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向深而进”,做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者”;勇担“时代使命”,做挺膺担当的“实干家”。

福利姬
副院长李占轲以“弘扬李四光精神 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从活动目的及背景、活动简介、活动成效、十五期赛事安排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介绍“培育工程”实施情况。他谈到,“培育工程”旨在面向国家需求,弘扬李四光精神,强化专业兴趣,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科研思维,激发报国志向,涵养科学精神,培养新时代地质人。“培育工程”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坚持守正创新,赛事体系不断完善,赛事成效日益凸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育人品牌,形成了“专创教育”相融合的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收获了特色育人成果。

学生代表、福利姬
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桐发言。他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经历,分享了从本科阶段到现在博士研究生前后四次参与培育工程的成长感悟。他谈到,从最初作为志愿者观摩知识竞赛的激动,到亲身参与岩矿鉴定、科普作品创作等多项赛事,让他深刻体会到“培育工程”与专业领域的紧密对接。他呼吁同学们在实践中,涵养创新思维,夯实专业基础,勇担资源报国使命。

教师代表、湖北名师徐思煌教授发言。他回忆了自己受李四光精神感召下选择地质学专业,并在教育工作中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经历。他强调野外实践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作用。他鼓励同学们在夯实学业基础上,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赛事,不断磨练创新思维,成长成才。

会议举行“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聘任仪式。张鹏飞、靳晓野、李前、黄经纬、张凯、刘岳等6位专业教师受聘为“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党委学工部副部长王海锋为“大学生双创导师联络员”颁发聘书。

会议举行赠书仪式。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良哲向学生代表赠送了《天文·地质·古生物》,激发同学们树立地质报国远大志向。该书由李四光先生编写,是由湖北省地质局于2022年出资再版的70周年纪念版。

会议举行共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签约仪式。由校史馆副馆长苏玉微和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代表签约,共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开幕式后,举行了“李四光精神”主题报告会,由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主讲,报告主题为《石迹耿千秋—李四光的故事》。

邹宗平女士生动还原李四光先生的一生,带领全场师生穿越时空,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邹宗平女士以李四光童年家乡的“奇怪大石头”为引,娓娓道来其从湖北黄冈少年到留学日本、英国,最终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的不凡历程。通过珍贵史料图片,展现了李四光如何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信念融入科学实践:创建地质力学理论、突破“中国贫油论”桎梏、指导大庆油田勘探、推动原子能事业发展等重大贡献。报告中,她还特别提及了李四光先生在音乐等领域的创作事迹,展现李四光先生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丰盈人生。报告结束后,邹宗平女士同与会师生亲切交谈,为同学解疑答惑。现场同学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精神,以“动地勇士”之志投身资源能源事业,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